複眼人

  像陷入漩渦一樣令人無法自拔,前所未見的華文創作題材
  一部詩意、魔幻、哀傷的未來小說
  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《複眼人》,繼獲開卷年度好書的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(2007),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《睡眠的航線》(2007)後,《複眼人》構思5年,3年寫成;既書寫寂寞心靈的變遷,也書寫島嶼環境的變遷。
  憂傷又撫慰人心,越讀越令人如潮汐般著迷……


故事大綱

  我們曾經以為已然棄絕的記憶與物事,終將在海的某處默默聚集成島,重新隨著堅定的浪,擱淺在憂傷的海灘上。

  《複眼人》,全書共分11章31節,多條敘事線分進合擊的情節鋪排、多層次的角色塑造,複眼式的立體觀照,呈現作家吳明益不同以往的寫作風格。複雜的敘述與視域交織成一部長篇的交響詩,在在發出對土地與生命的情感極強音;不變的是他對人類心靈掙扎與生態議題一貫溫潤、內斂的關懷,仍時隱時現地貫穿整個迷人的故事──

  瓦憂瓦憂島,一座太平洋上的神秘小島,人們信奉海神卡邦,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,沒有文字,卻是擁有海的故事最多的地方。島上的少年阿特烈,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,背負次子的宿命,展開有去無回的航海旅程。

  而寓居臺灣東部的文學教授阿莉思,丈夫傑克森帶著十歲的兒子托托去登山,卻從此失去音訊,救難隊上山搜尋未果,讓阿莉思計畫尋死。

  兩個尋死之人,與經營第七隻Sisid的阿美族人哈凡、開計程車的布農族人達赫、為一條貫穿山脈的道路而曾來過臺灣的德國人薄達夫,以及挪威海洋專家莎拉…….因緣際會在島嶼的東部相遇。

 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心靈中的孤寂、掙扎,自然界的變動不居,人與環境的互動,地誌變化,手法既擬仿人類學,又揉合多種敘事筆法……難以歸類,卻絕非艱澀難讀的動人小說。也是投身自然書寫、小說創作的吳明益在寫作上的新嘗試。


作者簡介

吳明益

 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。有時候寫作、畫圖、攝影、旅行、談論文學,副業是文學研究。

  作品曾獲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,並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,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,誠品年度推薦書,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。

  著有散文集《迷蝶誌》、《蝶道》、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,小說集《本日公休》、《虎爺》,長篇小說《睡眠的航線》;論文《以書寫解放自然》,編有《臺灣自然寫作選》、《濕地.石化.島嶼想像》。

  曾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、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、亞洲週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說、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。


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》



※※※※※

我很少這樣讀一本書。

一次讀它不超過一小時,一次大概讀二到三章節。下班以後,不管多晚,在車上把《複眼人》打開,大概是一整天中最享受的時候。我很習慣作者的文字,真該說文字有股魅力,很容易讓我栽進故事裡。


在過去幾年,我大概患上閱讀急躁症。讀起書來,很趕很急,超喜歡用飛飛法,巴不得一小時半鐘頭內就把故事KO掉。但是遇上《複眼人》,我那急躁的毛病總算消失了(希望別再回來)。我不急,不趕。是我全心全意投入這個故事中嗎?不,我想不是這樣。我的確很投入,但是我沒有讀快的原因在於:吸收。

這本書,給了我很大的影響。我也不能讀太多。一次一到二章,很適合我吸收並統整讀入心裡的文字。有了充分的消化,隔日再開始新的吸收......這層緩慢讀讓我受益很多。才讓我看似不投入,其實身心都被影響。


所以我才開始想二號小編開出來的作業,也才真的開始動手寫。不管多難寫,都要挑戰自己一下。


原來有些悲傷不是非要用眼淚來寫不可。原來用平淡,也可捏出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。

老實講,起先閱讀的時候我被故事內容繞得頭暈,一直以為會和內容格格不入。我下意識當成這是一本很繞圈子的書,我擔心這會是一部和《西夏旅館》
不相上下、很類似的迷宮、耗大腦的故事......


很開心,我害怕的都沒有發生。 


晚上在youtube上意外找到這支影片:2011開卷好書BV《複眼人》吳明益X哈遠儀


拍得很好,有成功表達出故意意境。我很喜歡。哈遠儀也是表現不俗。看她躺在地上抱著小貓咪,立刻把她和阿莉思放在一起。感覺有到位。

我很喜歡這段小影片。更
喜歡影片最後的一段話旁白:『是好書,也是好看的書』


對!好看的書。


起先讀《複眼人》,我讀得很不順。該說是無法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閱讀法。讀得不舒服,哪裡讀得通?加上心裡一直存在擔心存在顧忌,困擾會吃不了這個故事。可是很幸運,作者吳明益的文字就和影片裡的旁白一樣,很平很穩,帶點撫慰的柔和感。書裡明明是在訴說悲傷,人的悲傷,自然的悲傷。但是因為有份平靜在裡面,無疑沖淡那些憂愁的心,也逐漸沖淡我對書的排斥。我在閱讀的時候汲取角色們的悲傷,卻也在愈讀愈細的過程裡被治癒了。


怎麼治癒的?老實說,我不知道。我只知道,我在讀完書以後會露出淡淡的微笑,然後滿心平靜的把書闔上。


我想是因為悲傷就是生命中的另一面。與欣喜、快樂等等並存。既然是並存的東西,你不可能硬要一分為二。


好一段時間,我以為故事非要轟轟烈烈不可。


這本書扭轉了我的糟糕定義。轟轟烈烈不一定出現在劇情裡,出現在閱讀者的心應該更重要。


書裡最精采的部份之一,是作者寫台灣東部,寫台灣的自然生態,又融合部分原住名的文化,還有對環境變化瞬息的觀察與尊敬。嚼作者的文字寫原住民文化,能細細品嘗,感覺非常好。部落文明對於自然的尊敬,那是長年活在都市的我們所不能想像的。還有描寫建造隧道的段落,在帶點緊張的憂心中彷彿能聽到山嵐的哀鳴,湧泉的不悅,石頭的疼痛......


以上種種都不是隨隨便便寫得出來的。寫實,參雜點科幻。單是我個人,我不會把它當成幻想式小說。因為裡面構寫的人性剖析,我覺得太真實了。不過有可能是我讀慣了科幻與幻想不自覺也說不定。


吳明益寫了一部與自然對談的小說。這個對談不艱澀,不孤傲。貼近,是最好的解讀。


他細細描寫人與人的相處,人與自然的相處。互相的影響,互相的衝擊,還有造成的傷害。


撞上島的垃圾渦流──我相信未來有可能會發生,如果我們繼續欺負地球的話。

隱喻是這本書裡另一段令人玩味的重點了。 



我很開心能在這時候遇上這本書。我實在很需要這份滋潤和被療傷。


瓦憂瓦憂島的阿特烈生來就揹上身為次子的悲傷命運。阿莉思一開始就活在綁手綁腳的人生狹縫中,失去丈夫和兒子的悲傷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。還有哈凡、達赫......


想知道書中的角色們如何和悲傷共存嗎?

請把《複眼人》打開來閱讀。

你或許會發現,人和自然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一段情緣。 




額外提供:陽光書坊:吳明益談《複眼人》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揚‧羽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