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不能說的名字,九十個消失不見的日子,他記憶裡的短暫空白,隱藏著黑暗的真相。
孫祖霖,一個內向懦弱的國中生,長期遭受同儕霸凌,卻只能選擇逆來順受。某天,他被惡霸同學抓去廁所狠狠教訓,因此受傷昏迷,清醒後,日子竟然已過了三個月,他徹底喪失這三個月的記憶。
重回學校,他發現很多事都變了,欺負他的惡霸同學消失不見,班上其他人看他的眼神也和從前完全不同,那是極度恐懼的神色……沒有人願意告訴他昏迷的這段期間,究竟發生什麼事,甚至連母親都拒談那三個月。
上大學後,他巧遇國中時的暗戀對象—櫻子,與國中同學重逢的契機,讓孫祖霖漸漸拼湊出消失三個月的真相。
那三個月,在外人看來,他還是正常上下課,不同的是,他的身體已被另一個人格完全支配,這個第二人格要讓所有人知道,敢欺負他的人,全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……
※※※※※
霸凌──應該是每個人在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遇見的事情。
排擠、格格不入、小圈圈,這都是團體生活中容易發生、甚至不容易避免的事情。只要在學生群裡,總是有些人會變成被人環繞的中心,可是有些人總是會不小心跌落軌道之外。
如果用太陽系來比喻,一個班級儼然是迷你版的星系。導師或領頭的風雲人物是發光的恆星,跟隨或安分無慮的學生就是周遭繞行的行星;至於一些落單、遭到排除的,大概就是環繞在周圍的彗星跟四處亂竄的隕石了。
前提是,有一定運行軌道的才能被稱作彗星。彗星是不會亂闖的。但是,宇宙中的隕石是無軌道可言,哪有引力就往哪裡去的石頭。
『靜者恆靜,動者恆作直線等速度運動』──這是隕石運行的方式。哪有引力就往哪裡去。但是,一旦遇到強大引力,只怕那個『等速度運動』就會加速。
這裡,我覺得孫祖霖就是彗星,然後阿祖,大概就是隕石了。
科學界目前普遍認同恐龍滅亡是因為隕石撞地球,導致地球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,最後導致生物滅亡。
阿祖也像一顆超大隕石,無預警的出現,衝擊孫祖霖原本的生活、家庭,給足孫祖霖一個人生的大震撼。
第三次閱讀晨羽的作品。如果之前讀的《深海》跟《藍空》是卡門音樂系列,那《十二夢》就是完全跳脫原來風格的校園系列作品。劇情路線更加黑暗、陰晦,也勇於挑戰更具衝突的事件。主線故事是採用一個特殊的主題:人格分裂。
其實『人格分裂』這個題材的運用並不罕見,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文學作品中《變身博士》裡邪惡的海德先生,也有很多電影都跟人格分裂有關。只是,晨羽除了用『孫祖霖和阿祖』製造衝突,更用心的寫出『主人格與副人格』相處的劇情,也是我認為《十二夢》整體最精采的地方。
對話跟了解。
要付諸具體行動去問去關心,而不是建立在自以為的『想像』、『認為』。有時候自認為關心反而是傷人。
不講主人格與副人格溝通、孫祖霖如何與『自己』對話,家人、同學、朋友都是需要溝通與瞭解的。
只要在有人的環境裡,通通需要藉由溝通才能進一步瞭解認識一個人。
我很喜歡晨羽寫孫祖霖如何去接受阿祖的存在、學著認識如何跟阿祖相處、想辦法要跟阿祖溝通。這個溝通的舉動又適時對照出『阿祖與于靜』之間的相處;然後又延續到幾位人物們的結局,一環扣一環,進而在結局引出強大的閱讀能量。
晨羽也擅長寫複雜又嚴肅的家庭問題,比時下只談單純愛戀的校園愛情小說擁有更多的可看性。
于靜可能是這裡最悲劇的人物。她與阿祖的關係從若有似無到痛徹心扉,也引著孫祖霖去正視這段『自己』的問題,而非只是逃避和無視。
阿祖雖然有點可怕,但是也是個會惹姐姐疼的人(→只是我不敢摸他的頭給秀秀了。),我還滿喜歡他的。他會說真話,但是為了很多人,他也會適時把某部分的情感壓抑在心底。
《十二夢》或許是一段惡夢從開始到結束的故事,但結局卻是一個人夢醒後如何蛻變、成長的故事。
是一個好故事。